行业新闻

当前位置:首页 > 中文 > 新闻资讯 > 行业新闻 >

行业新闻

信息技术爆发下的“十四五”规划形势与对策

  发布时间 :2021-03-14   Click :

2020年在中国发展史上将是非常特殊的一年。
2020年是“十三五”的收官之年,“十三五”的各项成果将会集中展示,经济规模迈上新台阶、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。
2020年也是承上启下的开局之年,“十四五”的序幕将会徐徐拉开,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未来将面临更多的挑战,同时也存在难得的发展机遇。

“十四五”期间,5G技术将大规模商用,传统产业面临更新换代,万物互联将催生新的产业、新的行业以及新的商业模式。
 

“十四五”规划面临的形势
1

经济环境

蛋糕进一步做大。刚刚过去的2019年,中国GDP预计将接近百万亿元人民币,人均GDP将跃上1万美元的台阶。

 

意味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增加,中国将正式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。
增长动能转换。2019年中国消费品零售额预计超过40万亿元,2020年大概率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。
宏观的市场规模变化带来了微观的结构变化,服务消费将进一步放大,国货受到更多国人的青睐,消费场景更加多元化,新零售方兴未艾。
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,消费爆发带来产业升级和充足的机会,同时也会将落后的产品淘汰出局。临近年末,再也见不到往常汇源果汁的广告,但是各种创新的饮料不断刷屏。

2

政治环境

协作大于冲突。美国挑起国际贸易摩擦虽远未结束,但全球化网络已经形成,任何经济体都不可能孤立存在,协作仍然是主流。

据商务部预测,201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有望达30万亿元,除规模扩大外,中国贸易结构也在优化。
据官方数据,2019年前11个月中国对新兴市场进出口占比提高至59.5%,其中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占比提高至29.3%;
国内区域布局更加均衡,中西部地区出口占比提高至18.3%;
商品结构持续优化,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58.4%;民营企业出口占比首次超过50%;一般贸易出口占比提高至58%。
互联互通展现活力。超过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协议,中欧班列联通16国108个城市。
2013年-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6万亿美元,占中国货物贸易比重为27.4%。
区域经济差异化显现。中国各地之间资源禀赋不同,发展差异极大,在高质量发展的指引下,地方经济不唯GDP论,地区之间的差异将更加显现。
组织规划需要与地方发展战略同频,才能把握发展机遇。
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。宋志平认为国企改革最后一扇门是机制改革,也就是关于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。
之前的改革都是在外围试探,“混改试点”、“双百行动”等对深层次改革进行了试探,然而,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,改革如何推进?“十四五”将给出答案。
未来国企改革必将以更大力度、更大的魄力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。
三大攻坚战取得胜利。脱贫攻坚、污染防治、化解重大风险,不仅是重要的政策指向,也将引导中国经济和市场的生层次变革。
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扶贫攻坚将进一步提高社会消费能力,社会发展的成果将惠及更广的范围。
环保优先于GDP,从根本上改革粗放的发展模式,高质量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。
从金融到房地产,风险无处不在,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,不仅是国家居安思危的未雨绸缪,也是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时必须坚守的基石。

3

社会环境

人口红利逐渐消退。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的高增长与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不无关系。

但是随着经济的增长,人们生育意愿会逐步降低,这是自然规律,全世界的发达国家经历了相似过程,中国也不会例外。
尽管计划生育政策逐步放开,但是并未出现人们期待的生育高峰。人口红利消退对未来投资、消费都有巨大影响。
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。经济发展不平衡、不充分与人的需求水平与日俱增,既是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,也是企业发展的机会。
如何从重视数量到提高质量转变,建立新的平衡是政府和企业共同的责任。

4

 技术因素

中国在全球技术存在感越来越强。2018年全球共提交了330万件专利申请,其中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专利申请数量最多,达到创纪录的154万件,占全球总量的 46.4%,其数量相当于排名第二至第十一位的主管局申请量之和。

这一数据已经连续八年全球第一,中国技术创新能力正在大踏步赶上并超越发达国家,在5G通信、工程、高铁、电力等诸多领域的技术能力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。
成熟完善的工业体系促进技术产品化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开工建设十个月投产,并且已经完成了第一批产品交付。
这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做到,中国成熟完善的工业体系,使新技术能更快产品化,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和缩短迭代周期,加速企业成长。

随着信息技术进一步成熟,所有产品和服务全流程都可能实现数字化管理和运营,信息技术将成为基本的经济要素
2

“十四五”规划的思路

1

放眼全球

中国经济深度嵌入全球化。尽管美国在不断挑起贸易摩擦,但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,中国在全球经济的嵌入深度也前所未有。

 
一带一路、中非合作等国际协同战略把中国企业推向了前台。
具备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企业,跟随全球化浪潮和国家战略走出去,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国内低质、低价、低效竞争的死循环。

2

扎根国内

寻根文化。中国文化是这个国家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,随着中国持续发展,新时代的年轻人,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正在回归。

国货、国潮并非一时兴起,代表未来消费者的选择方向,企业应该向传统文化寻求力量。
把握政策。政策环境对企业决策的影响极大,紧跟时代脉搏,把握重要政策的导向,因势利导。
在国家政策正在下放权力,推进“放管服”的大背景下,仍然有个别央企还在加强管制,导致基层丧失活力,贻误发展机遇。
经济趋势。经济发展不仅仅是数字在做大,质量和结构也在不断优化,一家企业在经济发展的体系里扮演什么角色,承担什么责任,决定了这家企业能走多远。
产业体系。中国既有发达的产业体系,也有薄弱的环节,无论是地区的规划,还是企业的规划,需要在产业体系里找准自己的位置。
可以做无人区的探路者,也可以成为产业短板的补漏板。
人才结构。人才是任何规划付诸实施的根本要素,中国的劳动力增量将会放缓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
但存量依然巨大、质量相对较高。选择合适的人才、运用有效的机制留住人才、激发人才是“十四五”目标达成的关键。

3

聚焦优势

一个地区或组织的发展归根结底还需要发挥自身优势,与外部环境形成互动才能最大限度将优势转化为胜势。

区域发展规划。组织必须立足于一定的区域,无论是全球化的大型组织,也还是深耕一方的小组织,必须依托于地区的发展规划,寻找发挥优势的空间。
从一带一路战略、到与港澳大湾区再到长江经济带等,融入区域发展规划。任何组织“十四五”规划必须与区域发展规划保持协同。
要素聚集。组织自身具备的要素,如人才、资金、技术等都是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。
在谋划“十四五”规划时,需要将优势要素进行有效组合,凸显长板。
协作体系。中国经济的独特优势在于,通过改革开放40年建立起了系统复杂的协作体系,这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复制的。

4

找准定位

组织的定位是规划的先决条件。

国家战略。组织的定位必须依托国家战略,服务于国家战略。
三级规划。国家战略落实为国家规划、区域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,组织发展定位应在三级规划体系里寻找答案。

自身能力。组织自身的能力也要着重考虑,为了有效激励组织的积极性,既要量力而行,也要让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,需要去摘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。


上一篇:美军方将投50亿美元用于人工智能研究

下一篇:全球芯片“荒”到何时?摩根士丹利:或要到2022年